曾经由于不到10%的流通盘,公牛集团成为“千亿抱团顶流”,如今业绩增速放缓,机构减仓,股价下跌,实控人折价套现获取流动性,公司似乎正进入一段转型摩擦期。
再现实控人“顶格”减持。
(资料图片)
7月6日,公牛集团公告称,实控人之一的阮学平已于7月4日完成2%的“顶格”减持,套现超16亿,距离发布减持计划不过一周多。
而此前,阮氏兄弟已通过现金分红,从公牛集团获得现金约91亿元。套现完成后,持股比例仍超80%。
由于极小的流通盘,2020年上市时,公牛集团一度成为机构抱团股。如今净利增速放缓,新能源新业务尚未起势,机构资金也随着股价下跌暂时退潮,集团进入转型摩擦期。
百亿“套现”
据公告,公牛集团实际控制人之一阮学平7月4日通过大宗交易合计减持公司股份1779万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2%,这也是其首次在二级市场开启减持。
上交所数据显示,公牛集团当日出现58笔大宗交易,累计成交1779.19万股,累计成交额为16.26亿元,减持股份为IPO前所得。
减持计划公告于6月22日,公司表示阮学平将在公告三个交易日之后的6个月内完成减持,也就是有效期到年底。实际上,他在公告发布一个星期后,就一口气套现16亿,提前完成了减持计划,相较而言,公司去年净利润不到32亿。
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,阮学平持有公司股份1.43亿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16.08%。减持完成后,持股比例降至14.08%。
其与一致行动人哥哥阮立平,以及宁波良机实业有限公司、宁波凝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、厦门穗元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合计持有公司股份也从7.75亿股降至7.57亿股,持股比例从86.89%降至84.9%。
另据招股书,2015年至2017年,公牛集团分别派发现金红利5亿元、5亿元、22亿元。据阮氏兄弟当时持股比例计算发现,公牛集团在上市之前派发的现金红利32亿元,阮氏兄弟分得31.09亿元,占比达97.16%。
三年内,公司净利润合计约36.85亿元,分红分掉接近90%利润。2019年,也就是上市前一年,公牛集团分红22.80亿元,分红率达98.97%。其中,阮氏兄弟分得约19.86亿元。
2020年至2022年,公牛集团相继派发红利12.01亿元、14.43亿元、19.84亿元,合计派发46.28亿元。根据持股比例粗略计算,阮氏兄弟分得约40.31亿元。
也就是说,在减持前,仅仅是现金分红,阮氏兄弟累计已套现91.26亿元,其中阮学平获得超45亿元。
机构“退潮”
招股书显示,上市前,实控人阮立平、阮学平二人合计持股比例约为95.88%,即使减持后的现在,公司也只有15.1%的流通股。
由于极小的流通盘,公牛集团一度因机构抱团,成为千亿大牛股。
2020年2月20日,在上市第11个交易日,公牛集团的股价就达到193.99元/股,较其发行价59.45元/股上涨了226.31%。
上市一年多,公牛集团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近3.5倍,也使得阮氏家族获得了超800亿的身价,赚得盆满钵满。这轮上涨的背后,有着不少机构资金的支持。
2017年12月,高瓴资本通过旗下高瓴道盈,以8亿元入股,从阮立平、阮学平手中受让了公牛集团2.235%的股份(上市后稀释为约2%),一度成为第四大股东,以及第一大流通股东。
公募方面,2021年一季度股价高点时,公牛集团共现身28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之列,其中诺安积极配置、太平行业优选、宝盈品牌消费和诺安主题精选等基金持股比例较高,均达到净值的5%以上。
另外,当时香港中央结算公司(北向资金)持有657.22万股,约占1.09%,为第五大股东,QFII机构中有施罗德投资和瑞银的身影,另有三只社保基金组合以及高毅旗下一私募基金入局。
2021年二季度末,兴证全球基金管理公司首次出现在公牛集团股东名单中,旗下四只基金持股合计持股213.74万股,占公牛集团流通股比例的2.84%,千亿“顶流”谢治宇管理的三只基金、乔迁管理的一只基金,均持股。
不过在2021年“反垄断”事件后,公牛集团市场情绪承压,上述机构多数已减仓或退出。
高瓴资本在2021年一季度股价高点和三季度两轮减持,并在2022年三季度退出十大股东。2022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末,兴证全球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数量从1105.42万股,占流通股的14.92%;锐减至613.82万股,占流通股的1.02%。
公司年报显示,2021年末,流通股中有259家机构持股,合计达到54.8%;2022年末,流通股中机构数量来到274家,合计持股却降至48.9%。重仓者显著减少。
而在此次实控人大宗交易减持中,机构折价“接盘”,或也与此前盛况形成对比。
交易数据显示,58笔大宗交易为折价成交,成交价均为91.4元/股,折价率为4.71%;其中25笔交易的买方为机构专用席位,机构累计买入11.42亿元。
增长放缓
由于反垄断罚款与业务扩张减缓,作为国内转换器、开关插座市占率超50%的绝对龙头,公牛集团也出现了增长疲软的现象。
近三年,公牛集团营收净利一直稳步提升,但增速不如上市前。
上市前两年,也就是2018年和2019年,公牛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16.77亿元、23.04亿元,同比增长幅度为30.45%、37.38%。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9.50%、42.93%。
2021年,公司增速开始放慢,净利润、扣非净利润分别录得27.80亿元、26.32亿元,同比增速为20.18%、18.48%。同年,公司投资理财收益1.90亿元,但因垄断被罚2.95亿元。这一年,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3.91亿元,考虑到税费因素,差不多对冲了罚款。
2022年,归母净利润增速更是出现明显下降。公牛集团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40.81亿元,同比增长13.70%,净利润31.89亿元,同比增长14.68%。当年,公司政府补助1.33亿元,投资理财收益2.72亿元。即便如此,扣非净利润为29.04亿元,同比增长仅为10.32%。
其中,公牛集团2022年电连接业务收入70.51亿,同比增长4.22%;智能电工照明业务实现收入68.49亿元,同比增23.39%,出现明显增长疲软。
在日渐饱和的插线板转换器市场之外,公司也在布局第二增长曲线——充电桩和户外储能产品。
2022年中报中,新能源业务首次出现。当年3月,公司组建新能源渠道,主打充电桩和户外储能产品,大力拓展线下新能源充电桩市场。
然而根据2022年年报,新能源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.53亿元,占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.08%,毛利率为32.34%,系三大业务中最低,还处于孵化期。
据浙商证券测算,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充电设备行业规模有望达到3948亿元,若公牛新能源充电枪/桩市场份额达到 3.5%,对应营业收入约为 138.2 亿元,有望为公司收入增长带来巨大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