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久没有亲自操刀6层板了。项目开始之初,计划是用4层板。可是,在初步布局和走线之后,发现电源网络较多,走线密度又大,4层板根本走不通。所以,只好上报领导,改用6层板。领导听了我的解释之后,无奈之下,只有同意。
得到领导的批准之后,我大胆地往前走,大刀阔斧忙活起来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推翻之前4层板的叠层设置。4层板的叠层结构是第一层是元器件和走线层,第二层是地层,第三层电源层,第四层也是元器件和走线层。这是4层板最标准的叠层方式,现在要改成6层板,那么叠层就可以在这个标准的4层板叠层上做加法,增加两层即可。
至于增加的两层是什么层,做法有很多,每个人的想法,做法都有可能不一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有的人,想到是尽可能有多个信号走线层,因为他的PCB走线密度大,可能只增加一个信号走线层不足以解决问题。所以他们会考虑增加两个信号走线层,就是4个信号走线层和中间1个电源层与1个地层。
有的人,想要多个参考平面,就增加一个地层和信号走线层。一共就是三个信号走线层,两个地层和一个电源层。叠层顺序是第一层元器件和信号走线层,第二层地层,第三层信号层,第四层电源层,第五层地层,第六层元器件和信号走线层,这是最常用的6层板叠层方式。
有的人,想让PCB有更好的屏蔽功能,也是增加两个信号走线层,但是一共只有两个信号走线层,因为第一层和第六层完全不走线,只放元器件和铺地覆盖,而只在第二层和第五层走线,第三层和第四层分别是电源层和地层。这样,第二层和第五层就处于一个很好的屏蔽环境中,达到一个很好的屏蔽效果。
在这里,我的PCB信号线密集,电源网络繁多,需要考虑有足够的空间走线和足够的空间做电源平面分割,所以我决定剑走偏锋,发扬创新精神。我把6层板的叠层方式设置成以下:
第一层,元器件和信号走线层。
第二层,地层。
第三层,电源和信号走线层。
第四层,电源和信号走线层。
第五层,地层。
第六层,元器件和信号走线层。
这种叠层结构的好处,让我娓娓道来。第一层和第六层是元器件和信号走线层,这两层缓解了元器件布局的压力和分散了信号走线的密度。第二层和第五层是地层,可以作为第一层和第六层信号走线的参考平面,同时和第三层,第四层的电源平面形成平板电容,达到很好的板层去耦作用。第三和第四层除了一部分空间做了电源平面分割,还有一部分空间也可以用来走线,大大缓解了信号线的走线压力。这样算起来,就有了4个信号走线层,两电源平面层,两层地层,性价比很高。